科研成果
 
 
陈怡:我们一同在路上

发布时间:2023-03-20浏览次数:10

《一只乌龟一只猫》汤汤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2年10月版


作为人之初的文学,儿童文学为初识世界的儿童提供了最初的想象与经验。踏上漫长人生旅程的儿童,在路上无止境地与自我对话,与其他生命产生联结,进而思考自我存在与世界的关系,书写这一复杂的生命体验,正是儿童文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汤汤的童话新作《一只乌龟一只猫》便讲述了一个在路上的故事。她以简单的拟人体童话形式,在质朴的文字中探讨亲密关系的空间与尺度,诠释复杂多维的人性,彰显出儿童文学之独特的艺术魅力:于简单中见深刻,轻逸而不失其重。

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不乏书写儿童离家远行的情节。玛丽亚·尼古拉耶娃在《儿童文学中的人物修辞》一书中将其概括为在家——离家——冒险——回家的叙事模式。这一儿童文学的经典叙事模式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古老的神话与民间童话,约瑟夫·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中将其总结为冒险——传授奥秘——归来的英雄冒险模式。离家似乎总是对应着返家冒险离家是远行的开端,是孩童的浪漫,回家归来这一理想结局,却是成人站在成人本位立场上对儿童未来的想象。

《一只乌龟一只猫》是汤汤对离家——返家这一叙事模式的一次颠覆。在这个故事里,并非美好的乌托邦,也有可能带来伤害;离家的结局不一定是返家,也可以是建立属于自己的新家;真实的世界无从逃离,生命的意义体现为在路上的过程,而非抵达一个安全的终点。

在故事的开始,身为宠物的乌龟小白和白猫小黑并非主动离家,而是被家抛弃,在此处成为一个可疑的概念,不再是温暖、安全的代名词。于它们而言,从被庇护的豢养到无家可归的流浪,离家不是一场以返家为目的的简单冒险,而是一次异常艰难的战斗,它们必须直面陌生的世界、自我与他者。面对陌生的世界,它们的主体性被不安与恐惧所遮蔽,一心想回家、找家。它们想回到白房子,让曾经的主人收留自己,却怎么也找不到;小黑跟着野猫走,期待获得归属感,但始终无法融入;小女孩给的是有条件的,长毛的小黑被拒之门外。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如同一般岌岌可危,经受考验。在失去马远的之后,温顺的乌龟小白表现出极强的依赖性。所以,它提出回到原来的;当小黑一遍遍地问马远为什么要丢下我?时,小白在心里一遍遍地补充——“我们。在告别主人马远之后,乌龟小白又经历了与小黑的四次离别,但它在孤独中不断凝视、拷问内在的自我,一步步收获了独自探索世界的勇气,并决心找到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家。白猫小黑的个性则与乌龟小白截然不同,它似乎总是扮演着主动离开的抛弃者的角色。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它也有了一些改变。它慢慢学会了耐心,会因为自己的轻易逃跑而愧疚,也不再抱怨小白的笨重,甚至让小白咬着自己的尾巴过马路。乌龟从依赖我们到明白的重要性,猫从唯到意识到我们的意义,它们从对无所归依的惶恐不安到直面孤独,从对被豢养的期待到学会独自生活,从幻想找主人到成为自己的主人,最终在路上获得了,理解了

但是作者却并未给这个故事划上一个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式的圆满句号。正如作者在创作谈中所说:我要呈现的不是某种完美的亲密关系,不是完美的友情,也不是两个完美的生命。从物性的层面来看,乌龟和猫本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形态,作者也赋予两者不同的个性。在它们的关系中,爱是一种建构,表现为对彼此个性的尊重,对不完美的接纳,而非控制、占有或者凌驾他人意志之上的欲望。所以,在故事的最后,小黑虽然依旧总是离开,但还会回来;小白在等待小黑的同时,也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小黑的离开是自由的,与愧疚感无关;小白的等待是心安的,与依赖无关。

小黑和小白是被主人抛弃的宠物,但当主人马远回来寻找它们,它们却选择了拒绝。小黑说无所谓,现在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似乎也不错,它渐渐习惯了。小白说很喜欢现在的生活,除了没有苹果和黄瓜吃,简直没有其他的缺点。实际上,无所谓是小黑的洒脱,也是作者对儿童主体力量与成长潜能的信任,对儿童生命热烈充沛的敬意。因此,她放心让两个小家伙继续直面现实、探索世界,继续做不完美的自己。这是作者本人的情感投射,体现其乐观精神与轻松、开放的创作姿态,也是她真正的儿童本位立场的显现。

虽有弱点,但儿童从来不是脆弱的,他们有超越成人的勇气,如同古希腊神话中的半人半神的英雄阿喀琉斯:默默无闻便能平安一生,但他仍然选择正面迎战命运。同为被抛入冷漠宇宙的生命,在儿童面对未知世界而跃跃欲试时,成人不妨学学《巨人的花园》中巨人的做法:拿起斧子,砍倒隔在巨人与孩子之间的那堵墙,与儿童一起做反抗无聊与庸常的同案犯;或者像汤汤一样,加入他们,做成长路上的同路人,因为我们都是不完美却又不忘前行的生命啊!

 

原载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2年12月23日。


 
Copyright © 2004-2018 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中心      管理入口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 E-mail: et@zjnu.cn 感谢浙江师范大学网络办提供空间和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