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任超、吴翔宇:一个藏族男孩的“从军记”

发布时间:2021-11-16浏览次数:302

从《一只手套》《开往春天的列车》等作品开始,曾有情始终关注儿童的生存境遇。这一次,他将个体的童年体悟放置于宏大的主题叙事中,在国家信仰与童年精神的共振中彰显军民合一的时代主潮。《金珠玛米小扎西》的题材特殊,涉及边境、从军等多个场景,这对大部分读者来说是陌生的。如何在陌生的场域中反应真实,取得读者的共鸣,是作家面临的难题。曾有情巧妙地以小扎西的成长为切入点,搭建起通往军队文化的桥梁,男孩与哨所由分立走向互融,最终带给读者充满张力的心灵力量。

冲破分立——个体情感的浮沉

深谙形象在儿童小说中的重要性,曾有情着重刻画儿童形象在环境中的生存境遇,通过儿童与环境之间的隔阂、交融来营造富有立体感的现实氛围。从广袤的雪山草原到规整狭窄的哨所宿舍,小扎西的生活空间起初是受到限制的,他本能的天性被压制在冰冷的床板上,对未来的生活也充满了未知。他无法像赵照一样临晨起训,不到规定的时间,即便在床上躺着也不能闭眼。这一时期,他与军队之间产生了一种分立,这种分立一方面源自生活空间上的束缚,另一方面则归因于丧失家庭之后的情感的空缺。

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压抑,使小扎西的境遇一直牵动着读者的心。问题在于,如何化解这种压抑?作家巧妙地利用了人民军队集体性、包容性、开放性的特质,引导小扎西慢慢走出心灵的阴影。见识到解放军的军容军纪后,小扎西逐渐受到感染,孩童的天性与不服输的性格使他开始追仿军人的训练。怀着崇敬之心,小扎西脱下军装,光着身子扎入雪地进行“匍匐前进”练习,以加深自己身上的“兵味儿”。模仿是生理的本能释放,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空间束缚带来的拘束和不安,成为了小扎西逃避孤独、寻求认同的自娱方式。

此外,军人间的朴素情感与良好的集体氛围,带给了小扎西“家”的感觉。解放军是小扎西的拯救者和引导者,林海平、赵照等人,无一不关注男孩的成长。作为哨长,林海平破例为受伤的小扎西使用蜡烛,在小扎西一次次的任性行为后对其进行批评与教育,展现了中国解放军对人民百姓的关爱与包容。赵照是名刚入伍的新兵,他的形象介于儿童与成人之间,具有易于亲近儿童的性格特点。作为小扎西的室友,赵照有耐心地帮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作风,为男孩普及军中的各项规矩,不断拉近小扎西与哨所的距离。由此,原初的壁垒被真情所消融,小扎西对解放军产生了信赖与憧憬,并向林海平表明了志愿参军的决心。 

走向互融——童年精神的重构 

试图突破单一叙事的传统,曾有情将现实主义描写融于生动风趣的语言中,通过情节串联带来的基调变化将民族文化与人民信仰进行融合,重构了童年精神的内涵。

《金珠玛米小扎西》是一部多元素糅杂之作,由文化产生的“不和谐感”是小说趣味的来源。通过描写身体和语言,作家反映了不同风俗习惯背后融洽的民族关系与共同的人民信仰。例如,与赵照一同站岗时,小扎西想尽办法将越界的硕鼠“遣送回国”,不让“偷渡者”侵犯中国的领土。作家把牧民对硕鼠的恨同军纪原则进行诙谐式的嫁接,表现了儿童的生活情趣。同时,尚未熟练使用汉语的小扎西常常上演言语的闹剧,他在报告时自称“钉子户”,与赵照抬杠时不断曲解“上眼药”“哪壶不开提哪壶”等俗语的含义,从而产生言意错位的滑稽感。由此他努力学习汉字,在哨所全体官兵的配合检验下获得了快速的进步。对待少数民族,解放军一直秉持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不仅没有因为小扎西的身份而轻视他,而且任其发挥当地人的优势多次化解了危机。

小说的纪实描写源自作家早年的从军经历,他真实记录了边境士兵所处环境的艰难,也弘扬了人民解放军护卫边疆的责任担当。军队的纪律性、边境的严酷性本是普通孩子无法想象的,单靠一时的热血和冲动难以在恶劣的边境环境中生存下去。军人一旦患病,只能通过发送无线电的形式寻求医疗帮助,生命悬于一线;执行任务时,军人稍不注意便会遭遇自然灾害的危险,老班长刘大强就在冰雪中英勇牺牲……在哨所的日常描绘中,曾有情设置了多重阻碍,一而再、再而三地延缓小扎西的从军历程。愿望的“延迟满足”符合成长叙事的一般策略,也是儿童小说走现实主义的常用途径。尽管林海平等人一再告诫,小扎西仍没有退却,反而激发了他成长的动力。男孩迫切地想要长大,并以惊人的天赋与毅力给予了回应——他不仅具备解放军所需要的身体条件,也能够认同军队信仰带给他的信念与力量。在行动上小扎西以赵照为标尺,努力以解放军的标准要求自我,在精神上他接受林海平、刘大强等前辈的指导,感悟个体的奉献对于国家、人民的重要意义。曾有情的笔下,彰显了童年可承载的生命力与可能性。

《金珠玛米小扎西》是真情感、真生命的书写,它如实记录了戍边官兵付出的巨大牺牲与肩负的光荣使命,塑造了童年精神值得珍视的原初生命力,并接续了儿童文学自五四以来所应承担的艺术使命。我坚信,曾有情带给我们的不止是儿童小说创作上的一些启示,未来会有更多的读者关注、投身于边防事业,成为祖国与人民值得信赖的护卫力量。


原载《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1年11月12日

 
Copyright © 2004-2018 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中心      管理入口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 E-mail: et@zjnu.cn 感谢浙江师范大学网络办提供空间和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