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第二届蒋风儿童文学奖(青年作家奖)获奖作家研讨会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1-04-22浏览次数:126

4月17日,第二届蒋风儿童文学奖(青年作家奖)获奖作家研讨会”在武义清水湾会议室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指导,浙江师范大学、武义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中共武义县委宣传部、武义县童话武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承办,会议由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翔宇主持。

国际“格林奖”获得者、浙江师范大学老校长蒋风,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长庄正华,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长孙建江,武义县童话办主任王小玲,儿童文学作家韩青辰等出席研讨会。与会专家还有王宜清、谢倩霓、梁燕、齐童巍、汤汤、胡丽娜、钱淑英、倪玲颖、窦全霞等。

主持人吴翔宇首先恭喜韩青辰女士荣获第二届蒋风儿童文学奖(青年作家奖),此奖项得到浙江师范大学与武义县政府的高度重视。韩青辰对儿童文学艺术本质的追求是持久而坚定的,她的童年书写质朴真诚,对儿童的内心世界与童年生态有着深入而独到的发掘和发现。其创作的《小证人》《龙卷风》等作品直面现实中的痛点,秉持着执着的探究精神,持续开掘自我对童年与成长理解的多重空间。

我校蒋风教授对获奖作家韩青辰表示祝贺,同时向认真评选的学者们表达感谢。他认为要相信儿童文学的力量,中国儿童文学经历百年的历史,在几代人的辛勤耕耘下得到了世界的认可,青年作家、学者们应当肩负起传承和繁荣中国儿童文学的使命。随后,他回忆了三年前向韩青辰女士的一次约稿经历,高度赞扬了韩青辰对待文字工作的严谨态度,认为她有着强烈的写作欲望和进取精神。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长庄正华对蒋风教授设立蒋风儿童文学奖表示敬意,并表示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以及浙江师范大学联合举办,旨在广泛联系全国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和评论家,推动中国儿童文学事业的发展。庄正华提出,希望韩青辰能将此荣誉看作一个起点,再登儿童文学创作的高峰。他认为中国儿童文学一度被认为是“小儿科”,是外部原因与儿童文学自身原因共同造成的,所以庄正华鼓励在场的学者们踊跃提出批评建议,为中国儿童文学树立新风。

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长孙建江强调了此次评奖过程的艰巨性和客观性,认为韩青辰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他概括了韩青辰儿童小说中的年龄特征和主题书写。针对其作品《小证人》,孙建江简述了故事情节,认为韩青辰描写了一名四年级女孩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以少女的视角审视成人世界以及现实生活中人性的良知、高贵和勇敢,作品在成人世界对少女的误导和她最终完成自我救赎之间形成一种张力。

随后,他表示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在韩青辰的作品中有独特的展现,《小证人》中的主人公经历了太多生活的磨难,这是成长所必经的代价。成长是痛苦的,也是美丽的,韩青辰能够依托真实的生活经历创作出情感饱满的作品,得益于作家自身的艺术积累和创作天赋。谈及批评建议,孙建江认为韩青辰作品中的简练程度还不够,线索过于繁杂和琐碎,重点和清晰度不够突出。

《少年文艺》执行主编谢倩霓在发言时首先肯定了韩青辰是一名纯粹的写作者,在她身上满怀作家中少有的勇气和激情。韩青辰直面现实题材,像一把利剑直入生活的真实,同时,她的作品中不惧怕敏感和陌生的题材,敢于挑战有难度的写作主题,并能恰到好处地把控创作的度。

其次,谢倩霓认为韩青辰有深厚的写作功底,此表现在其成熟的写作技巧上。就韩青辰的儿童小说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富有立体感和发展性,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主人公思想变化过程;作品的结构灵活多变,既有网状式、单线式的长篇小说,又有片状结构、双线式的短篇佳作。

最后,谢倩霓结合韩青辰的创作谈肯定了其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小证人》《因为爸爸》等作品是融入了真生命的创作。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编辑部主任梁燕发言时突出了韩青辰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写作。她从情感的浓度、人性的深度、生活的厚度三方面对韩青辰的童年书写进行总结,认为作家在创作中的深情能够抵达读者们的心灵深处,其作品带有典雅、纯真的气质。此外,梁燕分析到,韩青辰的作品基于对当下少年儿童的观察和思考,反映出更大范围的真实。作品中丰沛的信息,带给读者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此外,针对《我和妹妹》中过度关注个体情感以及《因为爸爸》中过于冗杂的情感描写,梁燕提出韩青辰应当更加有效的节制情感,避免情节推进带来的滞涩和情感表达上的力不从心。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授姚苏平从保护繁杂性的角度评价韩青辰,她提出韩青辰致力于对写作的认知,不盲目迎合市场,有着自我的写作品格。虽然儿童文学在市场化影响下已部分沦为“资产阶级的蛋糕”,但是韩青辰敢于触碰少儿出版界所远离的话题,关注每一个孩子面临的生活痛点。随后,姚苏平从韩青辰自身的文化混杂性出发,肯定了作家的跨文体写作方式,并嘉许了韩青辰创作背后的坚持和孤独感。此外,姚苏平谈到韩青辰始终以平视的视角与隐含读者进行对话,她作为知识女性的精神底蕴能够给其带来真实有力的叙述方式和独有的审美品格,但也存在容易使其沉迷于这种叙事逻辑的问题。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博士齐童巍从儿童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出发,提出韩青辰具有明确的表现现实的意识,能够以高超的写作能力处理广阔、复杂的现实题材,并试图通过人物的言说表现角色身处其中无法自拔的困境。随后,齐童巍从儿童文学本体性角度出发,认为韩青辰的儿童小说试图突破传统成长文学的边界,试探成长小说的话题禁忌,在主题和形式上拓展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可能性。此外,齐童巍认为韩青辰作品中青少年的爱情书写带给读者的感受是自然的,我们应当抛却旧有的刻板印象,接纳用儿童文学的方式讲述爱情的合理性。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王宜清就《小证人》中的复杂描写部分展开讨论,认为韩青辰完整地展现了一个女孩的心灵史,小说语言具有的复杂性是对人物情感的自然流露。此外,她认为韩青辰作品中含有丰富的乡村景观描写,是中国乡村的典型样板。

我校倪玲颖老师将韩青辰的作品称之为“困兽之斗下的写作产物”,认为其是“五四”问题意识的延续和基于社会责任的表达。倪老师引用《莲蓬》等作品,认为韩青辰用散文化的笔法去描写儿童的世界,不断地对作品进行内向化的挖掘,是一种可贵的探索,并希望韩女士未来能够带来新的突破。

我校汤汤老师首先进行总体评价,认为韩青辰的作品是根须生扎大地而又枝繁叶茂的写作。随后,汤汤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她指出《因为爸爸》中存在概念化描写等不足,肯定了《小证人》所带来的沉浸式阅读体验,认为后者是一部厚重而有力量的儿童小说,充满了生命的质感和温度,抵达了儿童小说少有的真实、深邃而阔大的境界。

谈及作品内容,汤汤通过两方面论述了她的看法。其一,她认为韩青辰用简洁且富含细节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冬青在备受煎熬的境遇下仍然保持内心的纯洁、正直和善良。其二,作家对冬青伙伴们的描写充满真实和真切,韩青辰并未粉饰童年和童心,直面人心的阴暗和丑恶。因此汤汤将《小证人》视为一部满怀敬畏之心,匍匐在大地上的写作,它沉甸且富含诗意。

我校胡丽娜老师将韩青辰女士称为有着自觉和自省意识,真诚真挚的写作者。胡丽娜从文学写作的真实性出发,认为韩青辰的作品有着对真实精神的追求,但诸如《因为爸爸》等与现实贴近最为密切的作品反而让读者觉得不够真实。随后,她分析了《因为爸爸》中的人物形象,认为作品中主人公形象单薄且缺乏主动意识,仅是一个被帮助者。因此,胡丽娜认为作家在创作时应该保持某种警醒。

此外,胡丽娜借用米兰·昆德拉“小说的精神是复杂性”这一观点,高度认同了《小证人》中结构的力量,认为这部作品展现了一种沉稳和从容不迫的写作方式。

我校钱淑英老师对上述学者对韩青辰的评价表示认同,主要针对韩青辰的中短篇小说进行阐释。首先,她对《水自无言》《龙卷风》中的沉默者形象进行分析,认为这样的沉默颇具力量。其次,钱老师认同王宜清“保留语言复杂性”的观点,认为韩青辰将心理与现实的多维广阔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作品更有厚度和深度。最后,钱淑英感佩韩青辰对生活阴暗面的关注,同时她指出文学的世界不应该屈服于现实。儿童文学不仅要满足于呈现呼喊,而且要像《龙卷风》等作品一样付诸行动,向今天的孩子们传递一种温度和力量。

我校钱淑英老师对上述学者对韩青辰的评价表示认同,主要针对韩青辰的中短篇小说进行阐释。首先,她对《水自无言》《龙卷风》中的沉默者形象进行分析,认为这样的沉默颇具力量。其次,钱老师认同王宜清“保留语言复杂性”的观点,认为韩青辰将心理与现实的多维广阔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作品更有厚度和深度。最后,钱淑英感佩韩青辰对生活阴暗面的关注,同时她指出文学的世界不应该屈服于现实。儿童文学不仅要满足于呈现呼喊,而且要像《龙卷风》等作品一样付诸行动,向今天的孩子们传递一种温度和力量。

我校博士生郑逸群就韩青辰的报告文学发表观点,认为《碎锦》《遥远的小白船》等作品文字有趣,呈现出不一样的现实人生。我校博士生周莹瑶分析了《因为爸爸》中爸爸的双重角色,探讨了家长制与警察制的同源性。

韩青辰首先对蒋风教授和在场的学者们表示感谢。随后,韩青辰简单回顾了她的创作历程,在《小证人》的创作中,她指出这是一次穷尽自己的创作。谈及《因为爸爸》时,韩青辰认为在儿童文学中少有谈论英雄的作品,而“警察”这一人群需要被孩子们所关注,因此她怀着一份使命意识在创作。针对学者们提出的批评,韩青辰表示今后她会尝试突破自我,探索新的写作方向,用作品回答大家的爱和希望。

吴翔宇做会议总结,他认为与会专家对韩青辰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刻的评价,并期待未来有更多的作家、学者投身儿童文学事业。

来源/浙师大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04-2018 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中心      管理入口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 E-mail: et@zjnu.cn 感谢浙江师范大学网络办提供空间和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