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丽泽童书社邀请了美国罗格斯大学博士生项黎栋在腾讯会议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国儿童文学里的地理空间”的讲座,本场讲座由浙师大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吴翔宇教授主持,儿童文学研究生在线旁听。
讲座中,项黎栋老师提出运用空间视角可以帮助我们解读儿童文学,深入思考作品中儿童的主体性,并试图从“城市结构”“身体地理”“国家空间”“建成环境”“自然环境”五个部分对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空间展开具体分析。
首先,她引用《Unequal City——Race,Schools,and Perceptions of Injustice》一书得出地理位置并非客观中立的空间存在,而是包含大量的社会建构的结论。在儿童小说《余宝的世界》以及图画书《市场街最后一站》中,项黎栋发现处在城市空间中的儿童不仅是被动的学习,而是主动使用和重塑某些公共场所的内涵。她认为儿童文学除了传达给儿童现实,仍有必要给予他们一些超现实的积极叙事。
在“身体地理”部分,项黎栋带领大家粗略地浏览了作品《西西》,并在与同学们的讨论中得出该图画书不仅通过不同场景的切换来推进故事的疑问,传达了对于儿童个性的尊重,结局中呈现的西西是一个在公共空间下被期待的理想女孩形象。谈及性别与空间时,她将其总结为身体本身所处的外部环境与诸如年龄、性别、服饰等身体本身的地理构成要素两部分。儿童的“身体地理”不仅可以表现儿童本身的形象,也能够服务于其他目的。
其后,项黎栋提出,“国家”作为一个最抽象的空间概念,如何让儿童理解、应对“国家”这一空间并产生价值判断是儿童文学作品所需解决的问题。采用空间视角切入《小朋友》期刊,项黎栋老师发现《小朋友》通过“地理测试题”“地理故事”栏目、图文并茂的版面形式来帮助儿童搭建最基本的国家地理框架,将战时经验用文字图像形式的具体化来深化儿童对国家的认知。
讲座最后,在“建成环境”“自然环境”部分,项黎栋借助新童年社会学理论,认为“游乐场”是以儿童为本位的空间规划,但仍存在教育和规训儿童的意图,旨在塑造其作为城市公民的身份,引发了大家对于什么是儿童以及什么是儿童本位的再思考。经过聆听和互动,同学们对于空间叙事有了浓厚的兴趣和更深刻的认识,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顺利结束。
来源/浙师大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