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晚上,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王一川教授题为“通向中国艺术心灵传统”的讲座于我院中国现当代学科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张法教授主持,王洪岳、赖勤芳、李震老师出席,我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同学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王一川教授借“新时代,人们仍普遍把中华传统文化作为热门话题”的现象引出“中国美学精神”这一命题。剖析“美学精神”概念后,教授指出这些传统命题并非突然产生,而是有着深厚的本土美学与艺术理论渊源。
随后,王教授以朱光潜“换心之说”和荣格“灵魂解放”为例,强调美学对于当今时代的重要意义。他梳理中国美学研究的发展脉络,并逐一阐述了宗白华、方东美、唐君毅、徐复观、李泽厚五位先生的学术理论。其中,教授着重讲解了宗白华先生以“《易经》宇宙观”“阴阳”“气韵生动”为基础形成的“晋人心灵论”及李泽厚先生以“儒家”为基石的“文化心理结构论”。尽管学说因不同的哲学立场等原因存在差异,但其也有互通之处。对此,王一川教授总结道:中国文化心灵本性上是艺术的。
从“感觉方式”“群族结构”“宇宙图式”“理想境界”“鉴赏体制”五个角度出发,王教授将中国艺术心灵特征生动地概括为“感物类兴”“我他涵濡”“观有品无”“三才合分”“兴味蕴藉”。围绕“兴味蕴藉”这一特点,王教授引导师生解读杜甫的诗作《登高》及画家罗中立的作品《父亲》。看着《父亲》这幅油画,王一川教授感慨道: “简单的构图却蕴藉着无限引人共鸣的力量,这便是恰当运用‘兴味蕴藉’的体现。”
面对全球化进程中多元文化价值观竞争激烈的现状,王教授号召我们增强中国艺术心灵,以保持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他指出,艺术心灵是每个高素质文化公民所必备的,涵养美学精神应成为艺术界乃至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
讲座尾声,会议室内响起阵阵掌声,师生们对王一川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博古通今的学识发出由衷的赞叹。
(来源:人文记者团)